软文世界 让软文投放更简单

在云计算时代,软文世界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网媒资源对接与交付模式的转变,让软文投放更简单。
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营销学堂 > 新闻消息的最新写作方法

新闻消息的最新写作方法

来源:软文世界    2021-01-21 09:03:21

新闻消息的最新写作方法

  今天要讲的就是怎么样把一个新闻写好。

  简单是基础,能做到简单已经不容易了,但是在简单的基础上我们要怎么比那百分之八十的人写得都好,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。怎样写才能比别人好,第一是写的时候要具体。这个具体指的是,写消息是写经过的那一段,写特写则是写整个过程。

  消息最好有现场感,导语最好第一句话把人带到新闻的现场,能第一句话把人带到现场,这样的消息绝对是好消息。比如说,你去写人人在纽交所上市,你就写陈一舟露出了微笑,在几月几号,陈一舟站在纽交所交易大厅(如果你看到的照片是这么拍的)。而不是说“几月几号,千橡在纽交所上市啦”,没必要。因为标题已经把最实际的东西标出来了,比如“千橡首次上市,涨了多少”,事实已经在标题上了,导语没有必要重复这个事实。

  所以导语可以用一个特写的方法去写,就是那个CEO站在那个地方露出了什么微笑,或者是和谁拥抱等等,有一个现场。我们记者是读者的跑腿儿,我们要给他们一个现场感,他没去过现场,你把他带到了现场,他是最高兴的。比如说,中国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去过人民大会堂看过开会,如果新华社的记者会写,把选举我们伟大总书记的过程写出来,就要让读者知道那个现场是怎么选的,现场感很重要。

  然后要有细节,为什么强调细节很重要呢?当你回忆一个人的时候,比如王乐回忆我,就说当时第一次见我的时候,老大走路很快,就顺着墙“吱吱”地走过去了,他只能记起我这个细节,而我记起王乐的也都是细节。多少年后你们回忆起我给你们讲课,可能只会记得我穿的裤衩或是什么,其实我讲的内容你们早就忘了,因为人的记忆是很奇怪的,人们会对细节记得特别特别清晰,对重大的事情反而记不住,所以我们一定要提供细节。

  比如说陈一舟那天是不是新剪了头发,如果你观察仔细的话那么写进去是最好的,他是不是新买了件西服,他的皮鞋是不是擦得锃亮,这些细节写进去那么这条消息就会特别活,那么你和那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记者写得都不一样,而读者记起来的就是那些。他们会和别人说:“哎呀,陈一舟那天为了上市还把头发给剪了。”因为只有这一点是细节,而且是人们能记住的。你可以回忆起你小时候的事情,你能记忆的部分都是很奇怪的,很细枝末节的,而不是很重要的。比如说你回忆起你和父亲的过去,你能回忆起你父亲对你的谆谆教诲之类的吗?都记不全,所以细节是最重要的,能提供细节最好。

  我看过很多书,很多又都忘了,但是书的有些细节我还能记得。比如说我看《兄弟》,那个李光头趴在凳子上画画,那个细节我记住了。那本书很多重要的,它想表达的我都忘记了,但是那些细节我记住了,所以细节很重要,也是很出彩的地方。

  那么怎么样能把细节写好呢?要选择好动词。因为汉语这个语言的动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,不丰富,动词是很难新造出来的,名词是很容易新造出来的。比如说在还没有互联网之前,就没有“互联网”,有了互联网,我们就造了“互联网”这个词,但是一般动词造不出来。比如微笑就是微笑,多少年都是这个“微笑”,你没有新的动作。动词造的很少,比如说“给力”造出来一个,但是很少。所以你们看到别人用了好的动词,就拿一个小本子把它记下来。

  还有要从方言里面学习动词,比如讲鲁迅,中学时老师讲过的孔乙己,“他排出几文大钱”那个“排”字等等,比如《药》里面“撇进胡同”等等,鲁迅在动词的运用上还是很讲究的。要选好动词,动词是要讲究的,如果一个动词用好了,这一段就活了。为什么人们能在你的消息里面读出细节,读出现场感,正是因为里面有动作,而不仅仅是那些数字和名词的罗列,所以要活用动词,如果使用的都是最稀松平常的动词,就会觉得很平淡无味。

  所以,我不要求你们用很花哨的形容词,名词也用普通的就可以。但动词要想想怎么弄得好一点,能把那个人的神采,消息表达出来。动词并不长,不要总用那些非常常用的动词。比如,如果鲁迅不用“瞥进”那个胡同,而用“跑进”就完全没有那个意境了。不是“排出几文大钱”,而是“掏出”就不能让人感受到孔乙己摆阔,就不能感受到《药》里面的那种恐怖。

  文章如果要讲具体,就要去掉形容词。形容词和副词都是非常不具体的。哪个地方火灾了,“火很大”,到底有多大,其实还是不清楚。“火很大”是非常不好的表达,应该表达为“火焰有多高”。比如说“五米高的火焰”那我马上就能够知道火有多大。

  “什么时候能到”“马上就到”“马上”是多久?“五分钟后到”就是个准确地表达。一定要具体,不要让“马上”、“很快”、“很好”、“我很高兴”这些词出现在新闻里。很多新闻写得不好,就是因为这些原因。不要用副词,不要用不准确的,要用具体的词。

新闻消息的最新写作方法

  一图胜千言

  接下来讲怎么把新闻写好,就是要多用“图”。你们最好把你们的相机时时准备好,拿出来使劲拍,多拍一些。我记得我十来岁学摄影的时候,代价非常高,买胶卷很贵。当时我们为什么拍得不好呢,因为拍得太少了,没经验,相机也不好。现在摄影师这个职业今后可能会没有了,因为任何人只要拍得多,就能选出一幅好的。现在的照相机也可以连拍,一拍就拍三十多张。你不用抓神情,连拍就行,你只要勤快。

  所以只要拿着相机使劲拍,早晚会拍出一张好的。数码的设备这么先进,我觉得我们作为IT的记者,作为互联网的记者,一定要用好它。甚至也要用好摄像机,也要用好编辑。因为我在摄像方面确实有过判断的失误。当年,我有一个好朋友叫朱辉龙,他去优酷之前问我:“你说我做Youtube有没有前途啊?”我说:“没前途。”“为什么?”我说:“现在录像的设备太差,手机录像根本就不行,也没多少人会编辑录像。”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,这个技术发展得那么快,编辑软件会越来越那么傻瓜。关于视频的运用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了。大家不光要学会写字,也要会拍照片,甚至会录像。而且一段录像你给它拍出来的这个经过比起用文字写,第一省事儿,第二直观。

  我给你们讲个我怎么用照片的。我去中关村图书大厦,但有个问题是中关村图书大厦卖的书都不打折,当当上的书都是打折的。所以我去中关村图书大厦就是去感受一下书店的气氛,因为网上看到的还是不直接,主要是去看那么多书摆放在一起,它们摆放的位置和它们的突出点突出在什么位置。我去看了之后觉得1%的好书被99%的垃圾淹没了,然后我挑了一些书,又不买,按照你们的方法就是拿支笔把书名都记下来,回家上网买,而我的方法就是拿手机拍下来就行了。

  拍照片要比你写那些字来得迅速,所以对照片的运用今后会越来越多。我建议你们今后出去采访,如果是新闻发布,甚至是专访,都带着照相机,甚至配不只一个,在这方面的投入我觉得都是值得的,包括摄像机,这个东西对我们把消息写好是至关重要的,而且这也不难,只要你不怕费事儿就行。

  世界上没有客观的报道
  只有中性的报道

  下面一点,我要讲怎么把新闻写的比别人强。为什么关于这个问题,要在PPT中要用“中性”这个词来概括呢?

  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是在维基百科,维基百科里面就没有用到客观性。当时我查了很多资料,对于“客观”这个词,我的定义是“客观是一个最主观的定义”。比如说,“我们一定要写得客观”,在中国人民眼中的客观可能在美国人民眼中是最主观的。

  这个世界没有客观,都是主观的。要求别人客观其实是最主观的一种做法,客观是做不到的。硬要说“我写得是客观的”,他只不过是貌似客观而已。但是“中性”是能做到的。

  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写新闻的过程中无缘无故会用到大量的“主观”,而且我们觉得我们很客观。你打开电视,包括北京台,它都会说“我市怎么样”,例如安徽省会说“我省怎么样”,那一个外地人看到就会不舒服。“我国人民很幸福”这都是不好的表达,“中国人民很幸福”行了。

  要用中性的表达,用中性表达的好处是当你用到“我国”时,都改成“中国”,“我市”时改成“北京市”。我在给别人写正式的邮件时,用“我”这个字的时候,我都要写成“刘韧”,这样更加真实。我很少使用“我”这个词,这是个不好的表达,用姓名更加准确,因为如果没有上下文的时候,人们不知道那个“我”是什么意思。

  第二点就是平衡,什么是平衡呢,就是比如说报道恐怖主义的时候,一定也要报道拉登的看法。报道两个公司口水战的时候,报道A也要报道B。哪怕我们在一个消息里做不到完全平衡,我们会两条消息平衡一次。

  为什么要平衡?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信,读者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不信任记者的,他会认为在你的消息里一定掺杂了你的主观和利益。我们怎么向读者表明我们没有掺杂自己的主观和利益呢?就要用“中性”和“平衡”两个办法。

  尽量不要用那些有感情色彩的词,正反对立的时候尽量两边都要有,我觉得最好要做到四六,当然一条消息肯定是有你的主观在里面,但你也要做到四六,在底线做到三七。你不可以突破,你要是突破了这个东西,只能适得其反,人家只会觉得你在骂娘,或者觉得你是五毛党,或者觉得你是写手,等于你削弱了这篇新闻的传播力度,其实是自毁长城,没有任何好处。

  三七是底线,不难突破,一旦突破了这个,你的文字就没人信了。而一条新闻作品要是没人信,那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。在这个充满欺骗的社会,大家都很小心被骗。我们也要避免这些,要中兴和平衡,不要使用感情色彩的词,不要抒情,也不要议论。冷静,才能保持中性。关于中性这个词的解释呢,你们可以到维基百科上去查一下,它里面讲的很详细,怎么能做到中性,非常多条,我当年拜读了它的解释后还是受益匪浅的。不要相信别人说他说的很客观,没有客观,客观是最主观的一个定义。

  心中一定要有读者

  最后一个点,心中一定要有读者。

 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,这个世界上有90%以上的人甚至99%以上的人写不好文章,都写得很差。但是每个人给父亲写的信、父亲给自己写的信,家书,总是很感人。

  我看过很多人的家书,我认为即使是一个文盲半文盲,写的家书都很感人,都很经典,它都能真的比小说更能打动。为什么家书那么感人,本质上和写作技巧和写作者的文化水平其实是没有关系的。

  为什么呢?因为首先,家书是有对象的,是写给他爸爸的,写给他老婆的,写给他儿子的。第二,他是有话要说的,有感情要表达的,有事情要交代的。为什么我们的消息写得没人看,因为你不知道写给谁的,写给公关公司的,写给客户的,这当然显得不自然。所以你心中一定要明白,你是写给谁看的。第二点,你是真的没有话要说,还是只是为了凑篇稿子?你要有话要说。我觉得有这两点,你一定能写得很感人。

  家书无非就是这样,他心中要和他说话,要写给他爸爸看的。我遇到一个朋友,他大概只有小学毕业,他母亲去世了,他不能回去看她。他写的两页纸让我找个报社给他发表。我看了,写得非常感人,那是写给他母亲看的,所以是有真情实感的。我们写文章写消息的时候,心中一定要有读者,你对不起读者,你不尊重他,你写不好,他也不会尊重你。

  他不尊重你的方式很简单,就是他不看,然后你的访问量总是很低。这个很重要。新闻是一种服务,记者是读者的跑腿儿。你真的要把姿态放到那么低,要对读者有敬畏之心,要真心地对待读者。对读者好,不是应付读者,不能不懂装懂,我知道多少就是多少。

  怎么对读者好呢?就是该查该不查的资料你都要去查,不要怕麻烦,麻烦你查查,应该的

  能打能不打的电话,去打,别怕麻烦。能多找几个人问问就多找几个人问问,别怕麻烦。这样你才能把新闻写好,不然真的写不好。你要像给你爸爸写信那样认真地写好每一则新闻,对得起看的人。这个世界是公平的,你付出了多少,你就能得到多少。其实我今天跟你们讲的也不是什么诀窍,就是让你们在这条路上更加得辛苦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转发到: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加入软文世界 发稿快人一步
立即注册

在线客服
热线电话(微信同号)
17665415159

微信客服